比起上一篇的經典北環路線,這天走了一趟南環,發現此線路的人煙稀少,相較之下是冷門了些。沒有遊客的嵵裡沙灘,看似已結束營業的仙人掌公園,每一處都顯得冷清的可以,令我想著,美麗的事物她一直美麗,且一直都在,無法控制的只是容易變心的人類。
★ 這次是跟單車時代的朋友一同旅行,因此本篇文章有部分照片來自單車時代提供,非常感謝。
澎湖單車之旅|南環路線
這天天氣很好,也是我們待在澎湖的最後一天。我們利用短短的上午時光,進行了一場南環路線巡禮。同時,這天也遇上了三鐵賽事,沿路看見許多選手,甚至於也讓我們共同騎上了同一條道路。我開玩笑地說,我在那一刻也是個鐵人(笑)。
AM09:00|澎管處遊客中心
旅程開端,先來澎湖國家風景管理處(簡稱澎管處)報到,這裡面有豐富的導覽資源,重點是有冷氣(啊哈哈)不妨先過來此處看看,拿份地圖,若是想去「摩西分海」的話,館內也有提供詳盡的潮汐表。
澎管處遊客中心內有個小型展覽館,詳細介紹各處旅遊景點與歷史。其中,最讓我感興趣的是關於龍舌蘭與仙人掌的由來。這天帶領我們的嚮導許大哥說,這兩種植物最初都是用來作軍事用途,一種天然的防護網,隨後讓他們自然生長,長成了現在滿山滿谷的模樣。
「仙人掌用來防禦敵軍用的,尤其是跳傘部隊。」許大哥說,我笑了,雖說這帶點玩笑成分,但不乏是個有趣的導覽話題。
上圖來自澎管處的館內展覽,它是龍舌蘭長成的樹,很美吧!真想親眼看看。
離開澎管處遊客中心,途中遇見一棟有趣的民宿,資訊都在上圖中,有興趣的請自行搜尋喔!
嵵裡魚類加工廠|先人的智慧
這裡是嵵裡魚類加工廠,澎湖獨特的曬魚方式,遺傳著先人的智慧,讓漁獲風乾,進行保存,可用來當乾糧或炒熱配飯吃。不僅可以曝曬魚乾,澎湖人也會曬小管。沿途經過幾戶人家,就在門外架起藤編棚子,曬滿小管。海風吹著,豔陽在頭頂上放肆,魚乾與小管靜靜地躺著,而我們騎過每戶人家,聞見海的氣味。
青灣仙人掌公園|荒涼之地猶如公路電影
繼續騎乘,經過一處叫「青灣」的地方,那裡有個仙人掌公園。當天正值休館,無緣進去拜訪。我待在門口抬頭張望,看見玄武岩上佈滿仙人掌與龍舌蘭,那畫面好不壯觀。
這是個極有趣的景點啊,我這麼想著,但顯然人氣不如其他。騎著單車穿過這片壯麗岩石與仙人掌,那一路上的荒涼美景,彷彿一齣公路電影。
我真的好喜歡這段路,迷人的仙人掌公園,靜靜的躺著。他們不需要遊客,他們只需要陽光,也許外加一些威士忌與搖滾樂,一部公路電影已在我的腦海中上演。
經過一處尚未開放的BOT案件,不太清楚即將成為什麼?只看見他坐擁海洋,視野極佳。
許大哥帶我們騎上一段祕徑,兩旁的樹枝茂密,彷彿一場愛麗絲的夢遊仙境。
在仙境裡的歐巴桑(笑)。有了上次北環路線的教訓後,這次遇到上坡學乖了!
蛇頭山|荷蘭城堡遺址
風櫃尾荷蘭城堡是全台灣最早設立的西式城堡,位於風櫃尾凸出來的小半島上,俗稱「蛇頭山」。這裡是過去重要的軍事據點,不只有荷蘭人在此建立紅毛城,還有日本松島戰艦的沈船紀念碑以及法軍千人塚紀念碑。現址已規劃成一座公園,不僅可以在此踏遍歷史遺跡,還能在海灣旁眺望馬公港。
規劃完善的單車道,令人可以放心騎乘。
法軍千人塚紀念碑,為了紀念戰死與病死的法軍們。據說曾經有法軍家屬帶著老奶奶前來此地緬懷,也許一處對我們來說不起眼,或者會不小心抱怨:「阿~好無聊的地方,好熱啊!」的景點,對某些人來說卻是意義重大。
繼續騎行,前往風櫃聽濤。
風櫃聽濤|風櫃來的人說:我們不需要賭場
風櫃有一處天然石穴,柱狀玄武岩因為海蝕而形成的一處天然洞穴,在這裡可以聽海浪打上石柱洞穴的聲音,因有聽濤的名字產生。站在洞穴上方,看見腳下的海水清澈,宛如大自然給予的特別禮物。
遠方有釣客,揮著竿與汗水在與大自然拼搏,也讓自己的意念堅持著。轉身一看,那兒有處涼亭,彷彿一只高腳杯,我們往那裡移動,邂逅了幾個正在宣傳反博弈的年輕人。
遠遠看去,彷彿一只高腳杯,在那上頭坐著幾名年輕人,拿著反博弈的宣傳看板,互相討論著些什麼。
這個女孩很可愛,很熱情,好似澎湖的艷陽。我問她:可以拍張照嗎?她不假思索地答應,並拿起看板對著我的鏡頭比ya。但基於隱私,我還是替她打上了馬賽克。
侯孝賢在1983年的作品《風櫃來的人》探討漂泊與青春。或許不該用探討來說,他彷彿只是一雙眼睛,帶著我們去看那些流動的時間。而現在,我在這只高腳杯中邂逅了一個來自風櫃的年輕人,拿著看板述說著:我們不需要賭場。也許有人覺得,她只是個孩子,可能只是趕潮流,彷彿當時不知所云,只知道跟著去霸佔立法院是件很酷的事情一樣的反對。但,我們真的需要賭場嗎?
「那些島上有什麼?」某人這樣問我,我說那裡有龍舌蘭和仙人掌,有美麗的海洋,可以潛水,也可以搭船去附近島嶼。可以在島上騎單車,可以騎上跨海大橋,還可以坐在玄武岩上聽海濤聲。但如果蓋了賭場,我的回答就會不一樣了。
「就跟澳門一樣。」他說,我點頭。
「也許人們更需要的是教育,而不是賭場。」我們討論著。如果一個島上的人民懶散,該教他們如何製作魚竿,而不是蓋座養魚場讓他們管理。況且,他們真的懶散嗎?就像有些人覺得原住民喜歡唱歌喝酒,大白天就在喝小米酒,但那是他們生活了幾十年,甚至百年的方式,我們到底憑什麼去改變它呢?
「短視近利,一切都是金錢在作怪。讓這世界變成一座大型“老鼠會”,人類變成每天只會在輪子內跑動的小白鼠,拼命地賺錢,卻不懂得思考。下班累了,他們就回家躺在沙發上,看新聞餵我們的垃圾。」
「記得去投票喔!」來自風櫃的女孩說,高舉著牌子,一臉鎮定地表示著:在我的家鄉,我不需要賭場。我對她微笑,替她拍了張照。海風吹了,遠方有釣客,他們揮著竿與汗水在與大自然拼搏,也讓自己的意念堅持著。
澎湖天后宮|一座逾百年的博物館
澎湖天后宮在文獻可考的最早年代是1604年(明萬曆三十二年)。該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司令官韋麻郎(Wijbrant Van Waerwijck)率兩艘船抵達澎湖,並派員往福建請求貿易。1622年,東印度公司任命雷爾生(Cornelis Reyersen)為司令,再度前往澎湖,並在風櫃尾蛇頭山頂興建城堡作為基地。兩年後荷蘭人被明軍擊退,轉往台灣。在此期間荷蘭人繪有一幅澎湖港口圖,在今天后宮位置畫有「中國寺廟」,即媽祖宮。(資料來源:wikipedia)
我特別喜歡走去天后宮時,一旁的小巷弄,讓我想起台南的天后宮,旁邊也是巷弄蜿蜒,特別有韻味。穿梭其中,陽光灑透,房屋鐵窗的花紋變成影子,印在廟宇的牆上,短短兩分鐘的路程,我放慢腳步欣賞那些剎那。
馬公市老街|四眼井與中央旅社
四眼井又名四孔井。四眼井其實只是一個井,並非四個井,只是安有水泥蓋鑿開四個孔(但也或許早期真的是四個井口)。四眼井特異之處在於終年湧出泉水,遇到乾旱不雨也不會乾涸,井深5.6公尺,井寬2公尺,過去曾經是中央街一帶居民生活跟飲用水的來源,現在則轉型為觀光功能。(資料來源:沿著菊島旅行)。
由「松屋旅館」改名後的「中央旅社」,創立於1923年,除了是澎湖當地第一間提供住宿的旅館,更是馬公第一間擁有沖水馬桶的旅社。「中央旅社」於2009年改建,並以民宿之姿重新出發;民宿外觀所呈現的是令人懷念的古早面貌,而結合懷舊與現代化的內部規劃,更讓整個空間都散發著濃濃的懷舊氣息。(資料來源:玩全台灣,澎湖民宿網)。
馬公老郵局|幕府將軍的帽子
這是我第一天就吵著要拜訪的景點,因為那造型實在太可愛了,彷彿一頂幕府將軍的帽子。這棟建築是日本政府在1924年打造的,負責澎湖當時的郵政業務。自1945年起,先後改名為澎湖郵電局、澎湖郵局及澎湖電信局。當時日本建築師酷愛使用的「和洋混合」建築形式,整棟建築呈現L型,屋頂使用日本的文化瓦,外型抬頭仰視像極了一頂日本幕府時代將軍頭上的戰帽。大門上頭三面窗戶的對稱形式又是巴洛克建築的典型代表,這棟建築屹立在馬公港旁,訴說的澎湖經歷過的異國殖民歲月(資料來源:沿著菊島旅行)。
這天時間有點趕,結束南環路線後就得趕去馬公港搭船了。從馬公搭乘郵輪前往嘉義,所需時間約一小時,可以攜帶單車上船,且港口竟然也有免稅店,讓我心癢癢了一下(笑)。
馬公港的免稅店。